往事依依|甘征文:46年前,我写弼时故事

往事依依|甘征文:46年前,我写弼时故事

原创 甘征文 新汨罗 2024-04-30 08:03 

今天是任弼时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,在深切缅怀伟人的同时,不由想起46年前的往事。

那是1978年冬,汨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万是侬把我和韩少功叫去,交代说:“我们以前对任弼时同志宣传不够,县里决定要大力宣传,派人去全国各地收集任弼时的事迹,这个任务交给你们两个。”我俩领了任务,便收拾行李出发。

第一站直奔延安。我们从西安乘坐一架苏联产的小飞机来到延安,那儿依山傍岭,尽是一孔孔的窑洞,连我们住的招待所也是窑洞。宝塔山巍然挺立,河水哗哗流淌,我们看到这些好不畅意。时值冬日,晚上延水河结冰,我和少功常冒险从冰上跨过河去玩耍。

招待所每天供应除了馍就是小米稀饭,我吃不惯馍,就餐餐喝稀饭。我们在延安10多天收获很大,招待所的那位炊事员,天天晚上给我们讲发生在延安的故事。我们还走访了一些有关人士,参观了当年任弼时等领导人住过的窑洞。虽然生活艰苦,但我们离开时,仍然是依依不舍。

在延安材料收集得差不多了,下一站,我们便飞到了重庆。在重庆走访了一些有关人士后,我们又到了西安,在西安找到了几位老革命,其中就有任弼时同志的警卫员。

然后,我们又去了井冈山,爬上黄洋界。当年黄洋界保卫战的指挥员陈毅安是湘阴玉华(今金龙镇)人。而今我俩站在英雄浴血奋战的地方,对革命前辈肃然起致。

我俩住在附近小木楼上,只见那儿青山如黛,群峰耸立,松涛声此起彼伏,一下将我俩带回到那艰难的革命岁月,引起无限感概。从那里的博物馆找到了一些资料后,我们又去了江西的老红军干休所、江西省博物馆,参观了“八一”起义指挥部旧址。

最后,我们来到北京,拜访了任弼时同志夫人陈琮英。她住西四大红罗厂街南巷1号,是一座古老而典型的四合院。开门的人中等个子,戴着眼镜,蓄着胡子,与我们在纪念册上见到的任弼时同志长得非常像,原来他是任弼时同志的儿子任远远。

任弼时同志有四个子女,老大远志,小时候曾在老家住过一段时间,当时她在军事博物馆工作。老二远征,老三远芳,远远是老四。远远将我们领到客厅,70多岁的陈琮英坐在客厅里,一边嚼着炒熟了的黄豆,一边看电视,她见到我俩十分高兴。我们将来意一讲,陈老便打开了话匣子。

在陈琮英家里得到许多宝贵的一手资料,接着我们去了军事博物馆任远志家。远志当时住在一个小阁楼里,她说一口流利的长沙话,人很热情,留我们吃饭,并亲自下厨做了一顿地道的家乡菜。她说“wenge”时她被斗得厉害,丈夫白世藻原是军报记者,现在得了肝癌,且是晚期,医生断他只有两年寿命,但他精神很好,谈笑自若。

当我们第二次去时,老白不仅很好,还养了一只猴子,整天与猴子为伴。待我们第四次到他家时,远志大姐告诉我,老白现在担任某医院特别顾问,天天被人请去看病忙得很。老白人好,后来我写《任弼时的故事》时,他依据一些所知道的史实热情帮我进行了修改。

之后,我们又去拜访了一些老干部。先是拜访了张闻天的夫人刘英,她当时是任弼时同志身边的打字员。刘老精神很好,记忆特强,她除了讲述有关任弼时同志当年的革命事迹外,话题一转,笑道:“看来你们两个都是作家吧,闻天当年也是一位名气很大的作家呢。”刘老讲,当年“五四”运动后,闻天怀着救国救民的赤子之心,不但投身到“五四”运动的洪流中,还以笔为枪,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向旧世界开火的激扬文字。其中《社会问题》和《寓宁杂感》两文对“五四”运动影响巨大。不久,他又写出了小说《梦》及长篇新诗《心碎》。这些作品在当时《民国日报》发表,引起文坛轰动。1924年出版了长篇小说《旅途》和话剧《青春之梦》,并翻译了《托尔斯泰的艺术观》一书和大量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。随后,刘老给我们两人各送了一本她写的回忆录,我一直珍藏至今。

 我们还拜访了帅孟奇大姐,老人眼睛不好,一个女秘书陪伴她。同时,我们拜访了与帅大姐同院也曾是中组部副部长的张启龙。张老听到有人进门,用湖南话问:“哪个?”我们说:“湖南来的,来拜访您老人家的。”老人十分客气地招待我们,叫保姆送上两杯热茶后,开始讲述当年任弼时同志如何救他的经过。到了中午11点了,我们起身告辞,哪知被张老一把拉住,说:“来了哪有不吃饭的!”这时,保姆已经将饭菜端上了桌子,张老拿出一瓶茅台酒招待我们。我从不喝酒,但盛情难却,勉强喝了一口,少功则喝了一杯。吃饭时我见一青菜像湖南的苋菜,便向张老求证。老人一听,马上吩咐保姆赶紧炒了一盘苋菜。吃完饭,老人一直将我们送到大门口,我们劝他留步,他笑呵呵地说:“饭后要百步走嘛。”

在北京,我们还访问了王震、王首道、李维汉、肖克、肖劲光、肖三等老革命家。

资料已经很丰富了,我们便住在北京开始撰写初稿。当时住在我们隔壁的是老作家姚雪垠,他正在修改《李自成》。同住的还有溆浦县的舒新宇,他正在写《向警予》。少功因为要去报考湖南师大,常常是通宵奋笔疾书,而且写得很快。我则写《任弼时的故事》。不到一个星期,少功的《任弼时》初稿就出来了。我们将初稿打印出来,委托远远分别送给一些老首长审阅,就回家了。

不久,我们又进京听取意见。很多老首长中肯地提出了意见,并补充了许多资料。《任弼时》和《任弼时的故事》出版后,反响很好,我们收到读者很多热情的来信。

(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。历任岳阳市首届作协主席、汨罗市文化局副局长、岳阳市文联副主席、汨罗市文联主席。)



  投稿邮箱:1131006774@qq.com

版权所有©汨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

技术支持:鸿蒙湖南省运营中心·湖南农品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

往事依依|甘征文:46年前,我写弼时故事

往事依依|甘征文:46年前,我写弼时故事

原创 甘征文 新汨罗 2024-04-30 08:03 

今天是任弼时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,在深切缅怀伟人的同时,不由想起46年前的往事。

那是1978年冬,汨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万是侬把我和韩少功叫去,交代说:“我们以前对任弼时同志宣传不够,县里决定要大力宣传,派人去全国各地收集任弼时的事迹,这个任务交给你们两个。”我俩领了任务,便收拾行李出发。

第一站直奔延安。我们从西安乘坐一架苏联产的小飞机来到延安,那儿依山傍岭,尽是一孔孔的窑洞,连我们住的招待所也是窑洞。宝塔山巍然挺立,河水哗哗流淌,我们看到这些好不畅意。时值冬日,晚上延水河结冰,我和少功常冒险从冰上跨过河去玩耍。

招待所每天供应除了馍就是小米稀饭,我吃不惯馍,就餐餐喝稀饭。我们在延安10多天收获很大,招待所的那位炊事员,天天晚上给我们讲发生在延安的故事。我们还走访了一些有关人士,参观了当年任弼时等领导人住过的窑洞。虽然生活艰苦,但我们离开时,仍然是依依不舍。

在延安材料收集得差不多了,下一站,我们便飞到了重庆。在重庆走访了一些有关人士后,我们又到了西安,在西安找到了几位老革命,其中就有任弼时同志的警卫员。

然后,我们又去了井冈山,爬上黄洋界。当年黄洋界保卫战的指挥员陈毅安是湘阴玉华(今金龙镇)人。而今我俩站在英雄浴血奋战的地方,对革命前辈肃然起致。

我俩住在附近小木楼上,只见那儿青山如黛,群峰耸立,松涛声此起彼伏,一下将我俩带回到那艰难的革命岁月,引起无限感概。从那里的博物馆找到了一些资料后,我们又去了江西的老红军干休所、江西省博物馆,参观了“八一”起义指挥部旧址。

最后,我们来到北京,拜访了任弼时同志夫人陈琮英。她住西四大红罗厂街南巷1号,是一座古老而典型的四合院。开门的人中等个子,戴着眼镜,蓄着胡子,与我们在纪念册上见到的任弼时同志长得非常像,原来他是任弼时同志的儿子任远远。

任弼时同志有四个子女,老大远志,小时候曾在老家住过一段时间,当时她在军事博物馆工作。老二远征,老三远芳,远远是老四。远远将我们领到客厅,70多岁的陈琮英坐在客厅里,一边嚼着炒熟了的黄豆,一边看电视,她见到我俩十分高兴。我们将来意一讲,陈老便打开了话匣子。

在陈琮英家里得到许多宝贵的一手资料,接着我们去了军事博物馆任远志家。远志当时住在一个小阁楼里,她说一口流利的长沙话,人很热情,留我们吃饭,并亲自下厨做了一顿地道的家乡菜。她说“wenge”时她被斗得厉害,丈夫白世藻原是军报记者,现在得了肝癌,且是晚期,医生断他只有两年寿命,但他精神很好,谈笑自若。

当我们第二次去时,老白不仅很好,还养了一只猴子,整天与猴子为伴。待我们第四次到他家时,远志大姐告诉我,老白现在担任某医院特别顾问,天天被人请去看病忙得很。老白人好,后来我写《任弼时的故事》时,他依据一些所知道的史实热情帮我进行了修改。

之后,我们又去拜访了一些老干部。先是拜访了张闻天的夫人刘英,她当时是任弼时同志身边的打字员。刘老精神很好,记忆特强,她除了讲述有关任弼时同志当年的革命事迹外,话题一转,笑道:“看来你们两个都是作家吧,闻天当年也是一位名气很大的作家呢。”刘老讲,当年“五四”运动后,闻天怀着救国救民的赤子之心,不但投身到“五四”运动的洪流中,还以笔为枪,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向旧世界开火的激扬文字。其中《社会问题》和《寓宁杂感》两文对“五四”运动影响巨大。不久,他又写出了小说《梦》及长篇新诗《心碎》。这些作品在当时《民国日报》发表,引起文坛轰动。1924年出版了长篇小说《旅途》和话剧《青春之梦》,并翻译了《托尔斯泰的艺术观》一书和大量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。随后,刘老给我们两人各送了一本她写的回忆录,我一直珍藏至今。

 我们还拜访了帅孟奇大姐,老人眼睛不好,一个女秘书陪伴她。同时,我们拜访了与帅大姐同院也曾是中组部副部长的张启龙。张老听到有人进门,用湖南话问:“哪个?”我们说:“湖南来的,来拜访您老人家的。”老人十分客气地招待我们,叫保姆送上两杯热茶后,开始讲述当年任弼时同志如何救他的经过。到了中午11点了,我们起身告辞,哪知被张老一把拉住,说:“来了哪有不吃饭的!”这时,保姆已经将饭菜端上了桌子,张老拿出一瓶茅台酒招待我们。我从不喝酒,但盛情难却,勉强喝了一口,少功则喝了一杯。吃饭时我见一青菜像湖南的苋菜,便向张老求证。老人一听,马上吩咐保姆赶紧炒了一盘苋菜。吃完饭,老人一直将我们送到大门口,我们劝他留步,他笑呵呵地说:“饭后要百步走嘛。”

在北京,我们还访问了王震、王首道、李维汉、肖克、肖劲光、肖三等老革命家。

资料已经很丰富了,我们便住在北京开始撰写初稿。当时住在我们隔壁的是老作家姚雪垠,他正在修改《李自成》。同住的还有溆浦县的舒新宇,他正在写《向警予》。少功因为要去报考湖南师大,常常是通宵奋笔疾书,而且写得很快。我则写《任弼时的故事》。不到一个星期,少功的《任弼时》初稿就出来了。我们将初稿打印出来,委托远远分别送给一些老首长审阅,就回家了。

不久,我们又进京听取意见。很多老首长中肯地提出了意见,并补充了许多资料。《任弼时》和《任弼时的故事》出版后,反响很好,我们收到读者很多热情的来信。

(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。历任岳阳市首届作协主席、汨罗市文化局副局长、岳阳市文联副主席、汨罗市文联主席。)



  投稿邮箱:1131006774@qq.com

--全文阅读完成--